第三卷 皇帝与教皇之争雄及十字军
(注:此笔记尚未完成,仅为初步示意)
第十二章、十世纪及十一世纪之德国与意大利
一、德国初年之历史及奥托一世之事业
- 东法兰克的历史,与西部的法兰西不同,整体而言更加分裂。查理曼去世百年后,东法兰克王国四分五裂,诸地公爵与君主无异。日耳曼人路易的子孙多柔弱未能,故昔日查理曼所压制的民族精神死灰复燃,各族人民群起拥戴其领袖。同时,当时的蛮族入侵影响甚大,诺斯人、摩尔达维亚人(Moravian)、匈人等,皆入侵此地。此时无强力中央政府足以保民,故国民只得求助于各地领袖。
- 德意志当时的公国被称之为“血族公国”(stem duchy),林立国中。919年,国内贵族选举萨克森公国(Duchy of Saxony)亨利一世(Henry I)为王,其自然不愿削藩(其自己就是诸侯国的一员,王位并非世袭制)。其时边境多战事,其依赖于国内诸公援助。他日压服斯拉夫人、驱逐匈人等所获之地,其实际上预留为自己的领土,但直到其子奥托大帝(Otto the Great,又称奥托一世,Otto I)即位后方告成功。
(919-1125的中欧地图。)
- 奥托大帝颇有政绩,其虽无废立国内公国之举,但常能夺取其地予自己子弟及戚友,并削减其权力。其弟亨利虽叛乱两次,卒封为巴伐利亚公爵。其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Conrad)叛乱,于是封其弟科隆(Cologne)大主教布鲁诺(Bruno)代之。旧日公爵叛乱或绝嗣者,其地多落入奥托之手,国王遂有任意委任之权力。
- 奥托于德国东北部亦抵御斯拉夫人入侵,并建设主教教区,例如勃兰登堡(Brandenbury)、哈弗尔贝格(Havelberg)等,为他日德意志帝国之政治中心,同时对德国东北的传教事业多有贡献。
- 奥托同时于955年大败匈人于奥格斯堡(Augsburg)附近,将其逐出德国领土,匈人于是迁居于自有领土中,形成他日之匈牙利。巴伐利亚公国分出一部分建立奥地利边防区(Margraviate of Austria),为他日奥地利帝国发祥之地。
二、神圣罗马帝国之起源
- 奥托大帝最大功业,当属干涉意大利内政,最终得以有称帝之举。自从胖子查理被废后,意大利政情已不可考,只知其极度混乱。当时有志之君主,多视意大利为战场。962年,奥托受教皇请求,第二次南下赴意大利,尽逐教皇敌人,教皇遂加冕其为皇帝。
- 然而,加冕一事对德国皇帝却并非只有好处。称帝使得德国皇帝责任加重,后继者多不能胜任以致失败。三百年间,德国诸王一面尽力于德国之统一,同时又不能不顾及意大利及罗马教皇,从而战争频仍,牺牲重大,却一无所获。意大利不服皇帝管束,而德国本国亦因此四分五裂。
- 即使奥托自身,亦与教皇有所矛盾——其刚刚北上,教皇即有违反协定之举,奥托遂不得不南返召开宗教大会以谋求废立教皇,最终只得围罗马城迫使罗马人承认其所拥戴之教皇。数年后新教皇又被罗马人驱逐,奥托只好再次南征。此后诸帝,更是屡次南征意大利,或为废除抗命之教皇,或为拥护忠顺之教皇,不胜纷扰。同时德国本国诸侯又趁皇帝外出时扩充势力。
- 奥托之后德国君主,弃“东法兰克王”旧号不用,自称“罗马人之永远庄严皇帝”(Emperor Ever August of the Romans),后人称其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名义上帝国延续800余年之久,但其始终不能在国内建一强有力国家,时常徒耗精力与教皇相争。
三、康莱德二世与亨利三世
- 1024年萨克森帝祚方绝,神圣罗马帝国进入萨利安王朝(Salian Dynasty,亦成法兰克尼亚王朝,Franconian Dynasty)。普遍认为康莱德二世(Conrad II,1024-1039在位)及亨利三世(Henry III,1039-1056在位)时为帝国极盛时代。
- 1032年勃艮第王国入附于康莱德二世,其领土广大而重要,既有利于德国与意大利交通,又为德国与法国之中介。帝国东境之外,斯拉夫人于10世纪后半组织波兰王国,波兰王虽曾与皇帝交战,但始终承认德国皇帝为其天子。康莱德二世亦效仿奥托大帝,尽力将国内诸国给予其子亨利三世,使其成为君权基础最巩固者。
- 康莱德二世与亨利三世虽能力出众且有作为,但十一世纪前期神圣罗马帝国能成为西欧强国,重要原因是当日无对峙之国家——法王尚未完成集权,意大利虽不愿俯首听命于皇帝,亦始终不愿与它国联合对抗皇帝。
四、教会及其领土
- 亨利三世所需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为教会之大改革——假使实行之后,不但皇帝无法监督教皇,甚至连皇帝对主教及主持的权力,都将被剥夺殆尽。教会改革并非直接反对皇帝,但欧洲君主中德国皇帝受此影响最大。
- 教会改革前,教会势力衰微、威信堕落、内部瓦解,其原因主要是教士领土广大(君主、诸侯、地主等多捐施领地于教士以为功德),而教会财产亦自然加入封建关系之内。然而,按照教会法律规定,主教住持均不得有妻室,故不能有子孙传其领土。按规定,拥有领土之教士去世时,若为主教则应由教士选举其继承人并得到人民同意,若为住持则由寺院中修道士选举其继承人。但10-11世纪时,主教住持的任命已实质上变为君主及诸侯所掌握——被选出者需经诸侯“叙爵”(investiture),从而封建诸侯实有控制教士之能力。
- 教会认为于教士而言,应以宗教威权为重,而以财产为轻,其认为教士应当由教会中人士任命,而无需征得俗人同意,从而与诸侯发生冲突。特别是德国及法国中,国王常用教士压制诸侯,故德国及法国君主、诸侯尤为不能放弃对教士的控制权。
- 当时主教的地位颇为复杂:主教在教区内负有宗教义务,并管理主教教区内领土,而就封建附庸地位而言又对诸侯负有义务,同时在德国,11世纪初起,国王给予主教以伯爵之权力,从而使得主教可实施种种世俗政务。
五、教会之流弊
- 教会虽禁止教士娶妻,但10-11世纪时,诸国教士皆公然婚娶毫无顾忌。其时很多人主张教士应专诚于上帝之侍奉,不应有家室之累,否则必定为子孙谋利而使得教会财产分裂而尽。
- 同时有诸多教士进行买卖官职——教士收入多、名望高,威权又大,世家望族莫不争先恐后以获得教会中地位为荣(并不一定以此为卖官鬻爵之举,其希望与教士享同等权力而已),故贿赂之事难以避免,其中最恶劣者为买卖教会官职(Simony)。
- 因此,面临封建制度冲击、教士婚娶行为频繁、买卖教会官职盛行等挑战的教会,10世纪时已颇为柔弱堕落。至于其后如何成为欧洲之领袖,后续讲述。
六、皇帝与教皇争雄之开端
- 其时罗马城内巨室掌握选择教皇之权,并利用教皇把持城中政务。1024年康莱德二世加冕时,竟有选俗人为教皇之举。继其后者,为一12岁童子本笃九世(Benedict IX),年少无知,宅心不正,但竟能维持地位十年之久。直到其1036年欲娶妻时方止——罗马人听闻教皇欲婚娶,大哗,逐而出之。某主教本有巨资,因此取而代之。不久后又有第三者额我略六世(Gregory VI)笃信宗教而有学问,用巨款购得权力。
- 皇帝亨利三世鉴于此情形之不堪,于1046年入意大利干涉。在罗马城北苏特里(Sutri)召开宗教大会,废三人之中两人。额我略六世不但辞职,且手撕其袍而碎之,自承购买教皇地位罪大恶极。于是亨利三世设法另选德国主教克莱孟二世(Clement II)为教皇。
- 亨利三世此次入意大利解决三教皇争端,于中古史上极重要。亨利三世使得罗马教皇脱离意大利政治之旋涡,实际上不知不觉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与皇帝对垒。百年之后,教皇势力已于皇帝之上,成为西欧最有权势之人。
- 二百年间为教皇者,对欧洲安宁多不负责任,大主教之于教皇亦如同诸侯之于君主,并不服从命令。同时民族趋向、国王诸侯的任命权、买卖教会官吏、教士婚娶、教士道德堕落等问题,亦亟需教皇解决。
- 亨利三世在位时,选择教皇权力虽在皇帝,但皇帝亦有使教会改良的意愿,故选德国贤能教士充任教皇。最重要者为良九世(Leo IX,1049-1054在位)。其不愿自承为皇帝所派之教皇——认为皇帝可以援助或保护教皇,但不能创造教皇。故其入罗马,以信徒自侍,遵照教会规则由罗马人选举之。
- 良九世曾亲身游历法兰西、德意志与匈牙利等地,志在召开宗教大会以废止买卖教会官吏及教士婚娶的恶习。但被选举的教皇大多年老,故良九世之后的教皇多派遣教皇使节(Legate)分布于西欧诸国之中。相传良九世政策深受其副助祭,即未来的教皇额我略七世(Gregory VII)影响,中古教会之建设,额我略七世的作用颇为重要。
七、改革教会之动机
- 教会脱离俗人拘束之第一步起源于尼各老二世(Nicholas II,1059-1061在位),其下令将选举教皇之权交给枢机(Cardinal),意在排除世俗干涉。至今选举教皇之权,仍在枢机之手。
- 教会主张改革者为使教皇脱离俗人约束,着手解放全部教会:有妻室教士禁止执行宗教事务、剥夺君主及诸侯选择教士之权、教士不得收受俗人封土之令等等。但其改革艰难,且命令常不被尊重执行,至于额我略七世时,则最为明显。
第十三章、额我略七世与亨利四世之冲突
一、教皇之主张
- 额我略七世在其著作《教宗训令》(Dictatus)中,将教皇的权力列举如下:教皇可享有独一无二称号;教皇为唯一主教,可废立或迁调其他主教;未经教皇允许,各种宗教大会不能代表基督教诸国;罗马教会从未错误,亦永无错误;与罗马教会不合者,不得为纯正基督徒;不得教皇赞许之书籍,均不可信。
- 同时,额我略七世主张教皇有为公平起见而限制政府之权。其认为教皇可以废止皇帝,而且可以解除人民对不公君主之忠顺。凡上诉于教皇者,无人能定其罪。无人能撤销教皇命令,而教皇得以宣布世俗君主命令无效。教皇之行为,无论何人,不得加以判断。
- 上述主张,并非傲慢之要求,实为一种政治原理的表示,主张者亦非仅额我略七世一人。欲全面了解其主张,需先了解其背景。第一,中古时代所谓“国家”并非今日之政府组织,其以封建诸侯为代表,本以扰乱秩序为事者。额我略七世曾谓政权系恶人受魔鬼主使而发明者,即为受当日君主之行动有感而发。第二,额我略七世并未要求教会管理政府,而是要求教会应当有限制恶劣君主及否认不公法律之权。
- 额我略七世被选为教皇后,即欲实现其所抱观念。其分遣教使前往欧洲各国,此后教使遂成教皇统御西欧各国之利器。其劝法国、英国、德国君主痛改前非、听其忠告,并向英王征服者威廉宣称教皇与君主均为上帝所建设,为世界上最大权力,而教皇权力则显然在君权之上,因教皇对君主负有责任。同时其亦劝法国王不得再有售卖教会官吏之举,否则将施以绝罚,解除国民忠顺之义务。
二、额我略七世与亨利四世之争执
- 额我略七世改革计划影响广泛,但也导致了教皇与皇帝的冲突不可避免。皇帝亨利三世于1056年去世,1065年其子亨利四世(Henry IV)年满十五岁开始亲政。然而萨克森人宣称亨利四世有建城堡于其地之举,并遣军队入其境而扰其民。额我略七世认为其有干涉义务,以为皇帝年少无知,必听信佞臣之言而有压制萨克森人之举。
- 亨利四世平定叛乱后,不遵守此前承诺服从教皇之约定,常与教皇不齿之官吏往来,且不顾教皇禁令,仍以其亲信充当德国主教。额我略七世于1075年重申禁止教士受俗人叙爵之举的禁令,从而与亨利四世冲突加剧。1075年末,额我略七世派遣教使三人见亨利四世,并致函斥责亨利四世行动之非是。额我略七世知其命令不过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实际作用,故允许教使必要时可以施以恫吓之举。教使责亨利四世罪恶之多且巨,不但应施以绝罚,且应永失其人民忠顺之义务。
- 教使的出言过激,不但激怒了亨利四世,亦遭到了部分德国主教反对。1076年亨利四世于沃尔姆斯(Worms)召开宗教大会,德国赴会主教超过三分之二。亨利四世宣言额我略七世被选不当,并有种种不德之行,决定废除之,所有与会主教宣言其不再忠于额我略七世。大多数德国主教得以为教会官吏,来源于德国王而非教皇之帮助,故其自然力助国王。
- 额我略七世由此对亨利四世施以绝罚,解除信徒效忠其之义务,使得亨利四世诸事愈发棘手,甚至国内教士亦多逐渐改变态度而采取旁观态度。萨克森人及德国部分诸侯,不但不反对教皇干涉,反而群起乘机谋划驱逐亨利四世而另立新主。德国诸侯最终决议给予亨利四世以自新机会,如一年内亨利四世不与教皇言和,则以被废论。亨利四世恐惧,于1077年隆冬南下,中途遇教皇于卡诺莎(Canossa)城堡中,赤足蔽衣立于教皇居室门外凡三日之久,后经近臣劝告,额我略七世方允开门以纳之,史称“卡诺莎之行”(Road to Canossa)。此事足以体现中古教会势力之庞大。
三、亨利四世之末年
- 虽然亨利四世已被赦免,德国部分诸侯亦选新王以代之(诸侯要求国王与教皇言和不过是为了给国王增加困难,并非真的意图放过国王)。此后三四年德国国内新旧王党人互相残杀,额我略七世始终严守中立。然而1080年额我略七世误判形势,认为亨利四世将输掉争端,故其在萨克森人的驱使下放弃中立的立场并再次对亨利四世施以绝罚。
- 然而德国国内教士多视此次绝罚为不正当,群起援助国王以废教皇。此时亨利四世之劲敌已阵亡,故其另选教皇携之以入意大利,意在拥立新选教皇而自称皇帝。额我略七世奋力抵抗两年,但罗马城终陷落于亨利四世之手。额我略七世被迫流亡,不久去世。其石棺上的墓志铭为“我曾追寻公义而摒弃邪恶和不公,因此,我殉于流亡。”后世之读史者莫不以其言为确当云。
- 亨利四世之困难并不因额我略七世去世而解除。此后二十年间,亨利四世尽力维持其在德国和意大利两地的权力,其主要敌人在德国为萨克森人及跋扈之诸侯,在意大利为正欲建设如同世俗国家的教皇。同时教皇亦怂恿伦巴第人诸城反抗皇帝。
- 1090年,亨利四世在德国内乱尚未平定的情况下再次南征意大利,但为意大利人所败,伦巴第诸城乘机组织同盟以抗之。亨利四世往来意大利前后七年,无功而返。然而其回国之后,其子亨利五世(Henry V)因被诸侯拥戴,竟违抗其父,内乱益甚,亨利四世不得不退位,1106年去世。
- 亨利五世即位后,仍面临叙爵问题。教皇巴斯加二世(Paschal II)虽愿承认德国王所选之主教,但仍坚持额我略七世反对世俗叙爵的命令,认为此后教士不得再向封建诸侯行臣服之礼。而亨利五世则宣言如教士不誓忠于君主,则不以领地、市镇、城堡、关税及种种主教特权予之。
- 双方争执许久,最终导致了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 of Worms)。皇帝从此允许教会得以自由选择主教及住持,并允许不再授予主教与住持以指环或手杖(圣物)。但选举之事,需在君主之前举行,而君主得以另行授予封土及世俗特权之礼,以王节触其首而已。主教所享受宗教权力显然为教会所授予,而君主虽不予新选教士世俗特权,但亦失去直接选派教士的权力。至于皇帝对于教皇,则自从亨利四世以来,教皇就任者多不经皇帝承认,亦无人视皇帝之承认为必要。
第十四章、霍亨斯陶芬族诸帝与罗马教皇
一、皇帝腓特烈一世
- 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又称巴巴罗萨,Barbarossa),于1152年即位德国王,为德国皇帝中最有兴趣者。其即位时,史料逐渐丰富复杂,城市生活亦逐渐有可考之记载,不再需要依赖于修道士之著作。
- 腓特烈一世之志向,在于恢复旧日罗马帝国之光荣及其势力,其自命为凯撒、查士丁尼、查理曼及奥托大帝的后继者。其认为皇帝之位的神圣不亚于教皇,被选取为皇帝时曾向教皇宣言帝国“系上帝所授予”,并不要求教皇之承认。但其一生因欲维持皇帝权力而面临困难极多——一方面国内诸侯时常跋扈,另一方面罗马教皇常有争权之举。例如伦巴第诸城顽固不服,无法统御,最终使得其为诸城所败而一蹶不振。
二、伦巴第诸城之政情
- 腓特烈一世之前及之后时代的不同,最大特点为城市生活的发达——此前的历史,主要围绕皇帝、教皇、主教、封建诸侯等;而在其之后,则城市兴起,足为君主之敌。
- 查理曼去世后,伦巴第诸城逐渐落入主教之手,如同诸伯。城市逐渐兴隆,势力亦逐渐扩大。工商业逐渐发达,富民贫民亦均逐渐希望参预政事。城市克雷莫纳(Cremona)曾驱逐其主教,毁其城堡,不再缴纳租税。他日亨利四世亦激起卢卡(Lucca)城反抗其主教,并允诺日后主教、公爵、伯爵等不再干涉其自由。其它城市亦逐渐脱去主教之羁绊,城中政权由公民所选举之官吏主持。
- 但城中工匠界人士并无参政机会,故常有叛乱之举。同时城中贵族时有党争,纷扰尤甚。各城之间,亦战事频发,非常混乱。但意大利诸城虽然纷乱,仍成为工业、学问及艺术之中心,在历史上除了古希腊诸城外,难以比拟。意大利诸城高度保持独立达数百年之久,其援助教皇之举也使得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的困难增多——教皇与意大利诸城均愿德国王为徒拥虚名之主而已。
三、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诸城
- 伦巴第诸城中以米兰势力最强,常欲扩张其势力,故极为邻国所不喜。腓特烈一世因洛迪(Lodi)难民二人向其申诉米兰之暴虐,派遣代表至其地,竟受侮辱;皇帝之玺,亦被践踏。米兰对于皇帝之态度与其它诸城相同——其可承认皇帝为天子,但拒绝皇帝干涉其内政。腓特烈一世既欲得皇帝之冕,亦欲察米兰用意为何,故1154年率军南下。腓特烈一世共计远征意大利六次,此为第一次。
- 腓特烈一世接见伦巴第诸城代表,代表多陈述疾苦,对于米兰之傲慢尤多微词。热那亚(Genoa)城赠送腓特烈鸵鸟、狮子、鹦鹉等物,足以见当日海上商业发达。腓特烈一世听闻帕维亚(Pavia)之诉苦,即移师围攻托尔托纳(Tortona),毁其城,向罗马城而进。米兰于是乘机攻近邻城市二三处,以惩其援助皇帝之罪,同时援托尔托纳公民重建其城。
- 腓特烈一世与教皇哈德良四世(Hadrian IV)第一次会面时,腓特烈一世对于手握教皇马镫一事颇为犹豫,教皇大为不悦。腓特烈一世后得知此为习惯上应为之事,遂不再坚持。时罗马城内恰逢有叛乱之举(罗马城中领袖阿诺德,Arnold,叛而另立政府),教皇亦颇有赖于腓特烈一世之援助。叛乱平定后,腓特烈加冕称帝,随后便不顾教皇而返回德国。教皇由于困难未尽而皇帝即舍之不顾,对其颇为失望。日后又有种种误会,使得教皇与皇帝关系日渐恶化。
- 1158年腓特烈一世再回意大利,召集研究罗马法者数人及诸城代表,决定皇帝权力为何。会议结果宣言皇帝权威如下:皇帝为公伯之天子;有任命官吏、征收关税及军费、铸造钱币之权;并享有渔税、盐税及银矿税。凡个人或城市能证明其已得皇帝承认而享有此种权力者,则允其继续享受,否则由皇帝享有之。诸城权力,多承继自主教,故自然难以证明皇帝之承认,故此种决议实际上是在变相削弱诸城之自由。皇帝收入自然因此大有增加,但此种政策之过度及征税官员之苛刻,其结果必定激起诸城反抗,这对于诸城而言属于生死存亡的问题。
- 腓特烈一世曾下令命克雷马(Crema)自毁城墙。克雷马不奉命,皇帝遂攻而陷之,令城中人只得孑身而去,随后纵兵士大肆劫掠而毁之。不久米兰亦有驱逐皇帝官吏于城外之举,皇帝率兵攻陷之,于1162年下令毁其城。许多人民移居于旧城附近之地,不久米兰人民有重建城市之举,足以见皇帝之毁坏不过甚云。
四、腓特烈一世之失败
- 伦巴第诸城获胜的唯一希望在于联盟,而联盟之举被皇帝明令禁止。米兰被毁后,诸城即有阴谋联络之迹。米兰城既得教皇及同盟之援助,重建新城。其时腓特烈一世正围攻罗马城以拥戴其所选之教皇,深恐诸城攻之于后,于1167年北返德国。不久伦巴第同盟(Lombard League)成立,合力另建新城以备屯驻军队为反抗皇帝之用,以教皇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之名命名其为亚历山德里亚(Alessandria),因亚历山大三世为反对腓特烈一世最有力一人。
(伦巴第联盟示意图)。
- 腓特烈一世居德国数年,稍理内政,再南下入意大利。于1176年于莱尼亚诺战役(Battle of Legnano)中被伦巴第同盟所败(主要因腓特烈一世援军不至,而同盟领袖米兰又颇能尽力于军事)。皇帝之军队至此一蹶不振。
- 随后经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调停,两方开大会于威尼斯,签订停战之约,至1183年成为永久之康斯坦茨和约(Peace of Constance)。合约规定伦巴第诸城恢复其权力,诸城虽承认皇帝为天子,但皇帝不得再有干涉诸城内政之举,并规定腓特烈一世需承认教皇。
- 腓特烈一世战败回国,鉴于归尔甫派(Guelf,意为教宗派)领袖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不发援军,遂与之战。逐亨利而出之,并分裂萨克森公国——腓特烈一世鉴于诸侯广拥领土之危险,故以分裂旧日之公国为其政策。
五、亨利六世
- 腓特烈一世离国从军于十字军前,封其子亨利六世(Henry VI)为意大利王。且为了使其势力扩充于意大利南部,令亨利娶那不勒斯及西西里王国之女为后,德国及意大利因此仍复合为一国。那不勒斯及西西里王国本承认教皇为其天子,因此导致德国王与教皇冲突再起,最终导致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灭亡。
- 亨利六世在位时间甚短(1190-1197),但困难颇多。归尔甫派领袖狮子亨利在腓特烈一世时曾发誓离开德国不再为患,但其于腓特烈去世后,再次返国组织叛乱。内乱刚刚平定,亨利六世又不得不南下以救西西里王国——当时有诺曼人坦克雷迪(Tancred)叛乱,而教皇本就视西西里为其封土,亦解除该地人民忠顺国王之义务。同时英国狮心王理查德一世亦率军赴圣地,途中与坦克雷迪结盟。
- 亨利六世远征意大利之举大为失败,其王后被坦克雷迪军队所俘,其军队多沿途染病而死。而狮子亨利之子,本为质于亨利六世,亦得以逃走。亨利六世于1192年返回德国,而国内又叛。幸得英国王理查德自圣地返国,偷经德国境为亨利六世所获。亨利六世视其为归尔甫派同盟,要求其以15万马克巨款自赎。从而亨利六世军饷有着,再次组织军队平定德国与意大利叛乱。不久坦克雷迪去世,南意大利从此再次入德国王之手。然而德国王始终不能使诸侯承认德国与意大利之联合,及帝位由霍亨斯陶芬家族世袭二事。
- 亨利六世正拟建设世界大帝国,却于1197年去世,年仅32岁,遗其国于其子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亨利六世临终之时,正为历史上最著名之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即位之秋。当时教皇之权势达到顶点,几乎在查理曼及未来的拿破仑之上。
六、教皇英诺森三世之得势
- 亨利六世去世后,德国可称之为“四面受风鞭策之海”。国内如此纷扰,如此破裂,抑若无再恢复和平及秩序之望。亨利六世之弟菲利普(Philip)最初以摄政王自居,但不久其被选为罗马人之王,于是以皇帝自侍。然而科隆大主教召集大会,另选狮子亨利之子奥托四世(Otto IV)为德国王。
- 从此昔日归尔甫派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争端再次重启,二王均求助于教皇英诺森三世,教皇亦公然以仲裁人自命。奥托四世对教皇极愿让步,同时教皇亦担心霍亨斯陶芬家族势力复盛,故于1201年承认奥托为国王。
- 然而奥托统治却令国人失望,从而德国内乱难以收拾。1208年,菲利普被人刺死,教皇于是下令德国主教及诸侯不援助奥托者,将被施以绝罚。次年奥托赴罗马行加冕礼,但其俨然以意大利皇帝自居,极为教皇所不喜。奥托后还有入侵西西里王国之举(此时西西里王为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使其与教皇关系更为恶化。
- 英诺森三世至此宣布不承认奥托为皇帝,宣言其实际上受到奥托的欺骗。教皇决定以腓特烈二世为皇帝,其于1212年被选为王时,对教皇要求亦无不满口应允。
- 教皇一面指导帝国政务,一面展示其权力于其它各国,在英国尤为明显。1205年坎特布雷的修道士不与英国王约翰商议,擅自选举其住持为大主教。新选主教急赴罗马城求教皇之承认,同时英国王亦强迫修道士另选其财政大臣充之。教皇竟均不予以承认,派其代表为大主教。英国王约翰怒甚,尽逐坎特布雷修道士于国外,而教皇则下令英国教士一律关闭教堂之门,停止教堂服务,并对英国王施以绝罚。并宣称英国王若不俯首听命,将夺其王位以予法王腓力二世,腓力二世亦急召军队以为征服英国准备。英国王恐惧,于1213年屈服于教皇,甚至将英国交予教皇,再受教皇之封土,英国王至此为教皇之诸侯,同时亦允每年入贡于教皇。
- 于是英诺森三世权力达到顶峰——皇帝腓特烈二世本为教皇所拥戴者,而以其西西里王的地位而言,其则为教皇诸侯,英国王亦然。教皇不但主张并维持其干涉欧洲诸国内政的权力,更于1215年召开国际会议以改革教会排除异端。
七、皇帝腓特烈二世与教皇
- 1216年英诺森三世去世,后任教皇与腓特烈二世出现争执。腓特烈二世本生长于西西里,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常反对当时人所抱之观念。其组织西西里王国尤为完善,使得西西里王国成为欧洲史上第一个近世国家。其亦编订法典为南部意大利所用。
- 然而教皇始终视西西里与意大利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腓特烈二世扩充势力范围尤为不满。皇帝一举一动,每招致教皇猜疑及反对,教皇亦尽力以破坏皇帝及其族系。
- 腓特烈二世于英诺森三世未去世时,曾有远征圣地之许诺,故与教皇争胜机会大受影响。其因政务繁多,无视教皇屡次催促,不断推迟十字军之举措。教皇忍无可忍,对其施以绝罚,腓特烈二世不得不启程东征,武功甚盛,克服圣城耶路撒冷而自立为王。
- 尽管如此,腓特烈二世的行动仍屡次触怒教皇,教皇开宗教大会以痛责之,并废腓特烈二世而另立新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其子维持西西里王国数年,不久教皇将西西里王国赠与法王路易九世之弟查理(Charles I of Anjou),查理率军南下入西西里王国,至此霍亨斯陶芬家族势力扫地无余。
- 腓特烈二世去世后,中古欧洲之帝国亦告终。虽然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odolf I)当选德国王,亦自称为皇帝,但此后皇帝南下赴罗马城行加冕礼者不过数人。且随后皇帝亦不再抱征服意大利领土之意。德国内部,四分五裂,所谓君主,徒拥其名。皇帝甚至无都城,亦无组织完善之政府。
- 至13世纪中叶,德国与意大利始终未如英国、法国一样形成强有力之统一国家。德国内公国、伯国、大主教区、主教区、住持领土、自由市等无不形同独立。
- 至于北意诸城,本就如同独立之国家。至14-15世纪时,北意城市成为近世文化发祥之地。威尼斯与佛罗伦萨虽小,却成为欧洲当日重要国家。半岛中部,虽为教皇领土,但教皇亦无法令其领土中的城市俯首听命。至于南意,则那不勒斯王国为法国人拥有,西西里岛则落入西班牙人之手。
第十五章、十字军
一、十字军之起源
- 十字军,指西部欧洲君主及骑士东征叙利亚以恢复圣地于回教徒土耳其人之手之举。11-12世纪中,每三十年间必有十字军东征一次,每年必有朝谒圣地之信徒数十人或数百人东行之举。二百年间,西欧人赴西亚者络绎不绝,或迁居于圣地,或从事于战争,或专心于商业,或携奇闻轶事以返告于国人。
- 十字军史料丰富,轶事离奇,故关于十字军的著作极多。但不应高估十字军具体战役的影响——十字军不过欧洲人多次远征之一,类似于他日英国人征服印度及殖民北美,影响固然很大,但十字军战役详情于西欧史并无太多关系。
- 7世纪时,穆罕穆德去世不久,阿拉伯人即征服叙利亚一带地,耶路撒冷圣城于是落入回教徒之手。其时回教徒亦颇尊敬圣地,故欧洲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者畅通无阻。然而11世纪塞尔柱帝国(Seljuk Empire)土耳其人到达安娜托利亚后,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时常遭其凌虐。1071年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击败,丧失安娜托利亚一带之地。土耳其人占据尼西亚(Nicaea)之炮垒,与君士坦丁堡遥遥相对,成为东帝的心腹大患。东帝阿历克塞一世(Alexius I)1081年即位后,欲驱逐回教徒,求援于罗马教皇乌尔巴诺二世(Urban II),教皇于是于1095年召开克莱芒会议(Council of Clermont),下令召集十字军。
(1092年鼎盛时期的塞尔柱帝国。)
- 教皇乌尔巴诺二世于演讲中力劝骑士步兵勿再私斗、自相残杀,应尽力援助在东方受苦的基督徒,否则土耳其人势力必将西入欧洲以压制西欧基督徒。“救主之圣墓,现为污浊之民族所占,若辈公然侮辱吾人之圣地,应足以激起尔辈之义愤矣。”同时教皇称法国地瘠且民贫,而圣地则满地乳蜜。“其向圣墓之道而行矣,夺其地于恶劣民族之手而占为己有可也。”听者群起相应。
- 十字军之热忱,并非纯粹出于中古时代宗教热情。从军之中,不仅笃信宗教者、好奇者及冒险者。贵族中有欲获领土于叙利亚者,商人中有欲扩商业于东方者,此外还有因逃避责任而从军者与犯罪而思逃避刑罚者。故乌尔巴诺二世特劝“勇于私斗者”与“曾为盗贼者”应急充基督之兵士。
- 教皇曾允许从军于十字军者代替罪过之忏悔,如为恢复圣地而阵亡者,则可上登天国。后更加允许凡十字军人之负债得不付利息,并可将其封土抵押以贷款,无需得到封建诸侯之允许。凡军人之妻子财产,由教会保护,有敢侵夺者,施以绝罚。此类措施足以激起当时人的从军热忱,因此十字军之役得以轰动一时。
二、第一次十字军
- 克莱蒙宗教大会召开于11月,次年春日以前,十字军中主要劝导者为隐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其于法国及莱茵河一带召集成军,响应者众多(农民、工匠、流民、甚至妇女儿童)。其分数队由骑士带领,中途许多人被匈牙利人屠杀者,一部分人抵达尼西亚后又为土耳其人所屠戮。此不过百年间十字军中一例,个人或团体因欲赴圣地而死者数不胜数。
- 十字军中坚人物当推骑士。克莱蒙大会后一年,西欧贵族招募军队三十万人为东征所用,以君士坦丁堡为聚齐之地。但事实上骑士并非率有真正军队,凡兵士均单独进行,无服从军官之义。骑士及军人虽往往聚集于某位首领之下,但各人均有更换首领之自由,为领袖者亦更多关注一己利益,而不甚注重全军安宁。
- 然而十字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后,与东罗马帝国发生冲突——皇帝阿历克塞因十字军领袖不愿行臣服之礼,下令攻击其驻在城郭的军队。皇帝的公主亦记载十字军人之行为粗暴,而十字军人亦痛骂“分离之希腊人”为奸人、懦夫及谎言者。
- 实际上二者根本目的本就不同,因此矛盾也是在所难免——东帝意在利用西欧人之援助驱逐土耳其人以恢复安娜托利亚,而西欧骑士则志在分裂征服领土据为己有。此后希腊人及西欧人均有与回教徒同盟而自相残杀之举,颇为无耻——例如围攻尼西亚一事,城池即将陷落时,希腊人与土耳其人约定,允许希腊人先行入城。而希腊人入城后,闭门不纳西欧人,请其再向前敌而进。
- 十字军所遇到真正能够帮助其的同盟,首推亚美尼亚(Armenia)之基督徒。鲍德温一世(Baldwin I)得其援助而征服埃德萨(Edessa),遂自王其地。诸军官故意逗留不进,中途围攻富而巨大的安条克(Antioch)城,达一年之久。随后博希蒙德一世(Bohemond I)与图卢兹伯爵雷蒙四世(Raymond IV)争夺该城,前者胜出,而后者则南下侵略黎凡特的的黎波里(Tripoli)附近一带地(注意与北非的同名城市区分)。
- 1099年春天,十字军两万人向耶路撒冷城挺近。该城城墙坚固,攻击不易,而城外粮食缺少,又缺乏制造军器之材料,军心不稳。幸而热那亚商船抵达雅法(Jaffa),从而军需问题解决,数月攻陷耶路撒冷城,尽杀城中居民。戈弗雷(Godbrey)被选为城主,称之为“圣墓之守护者”。其不久后去世,其弟鲍德温一世于1100年离埃德萨南下继任,尽力扩充耶路撒冷王国之领土。
- 其时西欧人在西亚建立小国有四个——埃德萨、安条克、的黎波里、耶路撒冷。鲍德温一世治耶路撒冷王国后,领土益广,其因威尼斯及热那亚商人援助,竟占有阿卡(Acre)、赛达(Sidon)及其它沿海诸地。
(十字军东征所建国的地图。)
- 此种消息传到西欧,西欧人于1101年又有成群结队再兴十字军之举。中途在安娜托利亚死亡者甚多,到达耶路撒冷者仅少数人而已。故十字军所建之国,孤立无援,只能自尽其力以组织其征服之地。西欧人能否久据地中海东岸之地,全视其君主所建设之殖民地之力量如何。大多数人朝谒圣墓后便返回国内,仅少数人愿留圣地以抵抗回教徒。但当时土耳其人亦有同室操戈之举,故对于驱逐西欧人亦不尽力。
三、骑士团
- 十字军兴起导致的骑士团(Chivalric Order)兴起尤为值得注意。骑士团之精神实兼修道士与兵士,故骑士团成员的骑士铁甲外亦穿僧衣。骑士团最出名者为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神庙骑士团(Knights Templar)、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
- 医院骑士团:第一次十字军以前,有修道士组织团体为救护十字军人之贫病,不久贵族之骑士亦允其加入,故成为军人之团体。此种慈善团体类似于昔日寺院,在西欧一带常受领土之布施,并在圣地管理寺院数出。十三世纪欧洲人撤兵于叙利亚之后,医院骑士团总机关遂移居罗德岛(Rhodes)上,继而又移至马耳他岛(Malta),至今尚存,总部移设罗马城中。
- 神庙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未变为军人组织时,有法国骑士数十人于1119年组织成队以负责保护沿途十字军人。抵达圣地后,其驻军于耶路撒冷王宫内,此宫为所罗门圣殿(Solomon’s Temple)旧址,故得名。此团得教会中人赞助,骑士皆穿白衣,饰以红色十字架,并有服从、贫苦、不娶三志愿,其纯洁与修道士无异。他日神庙骑士团势力广泛,公侯君主亦多加入者。神庙骑士团自建立起便为贵族性质,不久拥有巨资,足以自立。西欧人多以城市、教堂、领土或金钱布施之,教皇亦授其种种特权(得以豁免教税与地税,不必负封建义务,主教不得对其施以绝罚等)。然而其势力既巨,渐形骄纵,诸侯教士,多猜忌之。甚至教皇英诺森三世亦斥责该团容纳恶人之非是。至14世纪初年,教皇与法王腓力四世合力解散之——当时人多认为该团有诸多不德之举(信奉异端、崇拜偶像、侮辱耶稣及其宗教等),团员有被焚而死者,有死于狱中者,最终废其团、籍没其财产。
- 条顿骑士团:十字军后该团人又征服异教徒普鲁士人(Prussian)之举,因此于波罗的海之滨有新基督教国家之建设,此团于16世纪初年解散,以其领土改建普鲁士公国。
四、第二次以后之十字军
- 1144年,埃德萨城被土耳其人所陷落,西欧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此次十字军东征源动力为伯尔纳多(Bernard),其沿途演讲以激起欧洲人之从军热忱。其曾向神庙骑士团言“凡基督教徒而杀死圣地之异教徒者必受酬赏,如果阵亡,则受赏尤在意中。基督教徒应以为异教而死为荣,因基督亦因之而有荣也。”法国王立即允许出兵,至于皇帝康莱德三世则在伯尔纳多力劝之后同意出兵。此次从军之人,颇有曾为盗贼者混杂其间。此次行军之详情,兹不具述。一言以蔽之,则失败而已。
- 1187年,耶路撒冷城为回教著名王萨拉丁(Saladin)所陷,于是引起西欧第三次十字军,参与者众多——德王腓特烈一世、英王理查德一世、法王腓力二世等均在其中。然而事实上基督教诸君主颇有互相猜忌之心,而基督教徒与回教徒反而有互相尊重之象,颇为历史所罕见。1192年理查德与萨拉丁缔结休战条约,允许基督徒安然朝谒圣地。
- 13世纪时,十字军远征多集中于埃及,因埃及为当日回教徒势力之中心。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因受威尼斯商人之怂恿,忽而有转攻君士坦丁堡之举,此外还有腓特烈二世及路易九世等人的远征,不再详述。1244年后,耶路撒冷永陷落回教徒之手,至此西欧人虽仍有念及恢复圣城者,但13世纪末年十字军之役可谓告终。
五、十字军之结果
- 西欧人对于圣地有永久兴趣者,至少有一种人——意大利之商民,其中尤以热那亚、威尼斯及比萨三城之商人为最。昔日圣地得以恢复,意大利商人出力甚多——商人以贸易利益为要务,每陷一城必要求在城中划地一区为建设市场、船埠、教堂之用,此种区域直辖于商人母城。威尼斯城甚至分遣行政长官驻扎于耶路撒冷王国中各地,马赛城在耶路撒冷城中亦有独立之区域,至于热那亚则领有的黎波里伯国中部分地区。
- 此种新商业,极大地影响了欧洲亚洲之间的关系。东方印度及其它诸地的特产——丝绸、香料、樟脑、麝香、珍珠、象牙等,均由回教徒贩卖至巴勒斯坦及叙利亚诸城,再由意大利商人运往西欧。东方奢侈之风,亦逐渐传入西欧。
- 十字军在军事战术上的影响亦甚大,攻城方法的改变带来了城堡结构的改变(第一卷已叙述)。同时纹章学大盛,即各团骑士所用之勋章,以自别于他人。
- 同时,法国、德国、英国之人远游东方者数以千计,其本来自僻壤,除村落城堡之外,一无所知。忽然现身于巨城之中,处于其他民族之内,必能激起其思想而予其新观念。故十字军之役,无异于一种教育运动。事实上,当日的阿拉伯人,其知识本就在西欧十字军兵士之上。
- 但也不能将西欧进步全部归结于十字军——先进之物及思想,从君士坦丁堡传入者,或从西西里及西班牙之回教徒传入者,亦不在少数。而12-13世纪,欧洲城市已渐兴盛,工商诸业已渐发达,大学亦已渐建设。公允评价,十字军促进了西欧的进步,但其并非西欧进步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