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注:此笔记尚未完成,仅为初步示意)
第一章、绪论
- 本笔记以何炳松所著《中古欧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为主,同时考虑部分其余相关书目、研究文献及网络资源,旨在梳理中古欧洲史的脉络,并对关键内容进行扩充。
- 本书中古时代指约五世纪初年至十四世纪为止,但包含一部分近古欧洲史的内容,例如三十年战争(其起源在中古时代)。
第二章、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此章相当于中古欧洲史开始时的基础设定。其时正值西罗马帝国衰退解体,蛮族大局入侵之时。
一、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 五世纪初年,西欧无独立国家,今日的英法西意等均属罗马帝国(严格意义此时并无今日的民族国家,此处仅指地理概念。为行文简洁,下文在不造成混淆时,不特意强调“今日的”),德国(日耳曼地区)则由蛮族居之。罗马对日耳曼地区尝试过征服,其中一次关键尝试是条顿堡森林战役,罗马大败。同时征服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日耳曼地区经济上并不划算,且由于地理观问题罗马人认为日耳曼地区不过是世界边缘之地,故后未再大举征服。
(117年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的版图。)
(当时罗马人的世界观,黄线位置即为日耳曼地区,可见罗马人认为日耳曼地区为世界边缘,且遍布尚武的蛮族,无甚高意愿对其进行征服。)
- 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政治组织完善、尊崇神化皇帝、法律通行无阻、道路发达货币统一、思想文化推广。
- “君意即法律”,为罗马法中精理之一。政府职能包括维持秩序、管理司法、防守边疆、管理民食、娱乐活动(赛车格斗等)。
- 人民有信教自由(例如密特拉教,基督教早期被迫害),但均需崇拜皇帝。早期的罗马政府虐杀基督徒不仅因为宗教,更因为基督徒时常不愿崇拜皇帝、公然声称罗马将亡。直到公元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 宣布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
- 罗马法律通行一致、不分疆域种族等(妻、母、子等“弱势群体”亦受保护),人道精神贯彻其中,主张宁可漏判也不要错判的思想。
- 每座巨城至少有政府所派教师三人,讲授词学、辩论术等,文学美术则多仿自希腊。
二、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 罗马衰退原因(可对比上述统一原因,以探求统一根基如何瓦解):税制不良民力渐疲、奴制风行工人无业、人口减少国力逐微、蛮族入侵。
- 重税:皇室官吏人员众多花费很高、组织的面包与马戏等娱乐活动同样花费较高(娱乐活动是为了维持稳定)。罗马帝国的主要税源——地税很高,只有少数富人可以承担,从而使得其余人日渐贫困,帝国中坚丧亡殆尽。包税制盛行(存在滥权腐败、不公平征税等问题),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 奴隶制度:罗马不断征服各国导致奴隶越来越多,各种工作都入奴隶之手。罗马的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后面法律虽然保障了一定奴隶权利,但始终并未平等视之。
- 贫富不均:当时的社会以土地多寡为贫富标准,但大量人无法负担地税导致流亡,从而使得土地愈发集中。无广大田地者,无充当缙绅和官吏之望(选官对财富和出身的要求较高)。
- 自由民失业:一方面,各种工作由奴隶进行,自由民遂不愿工作(主观方面);另一方面,奴隶主往往使奴隶出为人佣,自由民工作机会也同步减少(客观方面)。
- 奴隶制改良:政府有保护奴隶的法律(例如不可擅杀),蛮族入侵前夕奴隶已经减少。被释放的奴隶(Freedmen,此词似同样翻译为“自由民”,但与本身的自由民存在名称冲突,待补充,本笔记中使用“被释放的奴隶”称呼此部分人)仍有每年为主人服役的义务,并需交纳一部分收入于主人,婚姻之事亦需主人同意。
- 自由民状况更加恶劣:城市中的自由民工作时与奴隶或被流放人一起,而乡村中的自由民沦为自由佃奴(Coloni),身体依附于土地,随地易主,交纳一部分收入给地主,类似于中古时代的佃奴(Serf),从而永无自立之望,和奴隶合而为一。
- 地主依附:地主贫弱者,依附大地主(逃税、获取保护),子孙成为自由佃奴,这也是未来封建制度的起源。
- 人口减少:自从奥古斯都以来人口减少,战争、瘟疫、奴隶制、重税等均为原因。
(罗马城的人口变化图,可见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的人口逐渐减少。暂未找到罗马帝国整体的人口变化图,故以罗马城作为代表以分析趋势,待补充。)
- 迁徙蛮族:罗马帝国允许日耳曼蛮族入居国境成为自由佃奴,并招募其进入军队(后期比例甚高)。(其具体分布如何,待补充。)
三、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 塔西佗(Tacitus)为罗马著作家最后一人,其120年去世后,文学家以无继者,此后著作价值甚低(此时还远未到达罗马帝国亡国之时,故其原因值得思考,待补充)。
- 蛮族入侵前三百年间,文人往往只读名著选要/精华本,科学往往只读大纲。肤浅求学,直到14世纪彼特拉克(Petrarch)出世才有所扭转。
- 基督教传入前,罗马人认为死者灵魂居于黄泉之下,来生绝无乐趣。而基督教认为此生虽苦,来生或有快乐一日,故很多民众转信基督(获取慰藉,间接表明生活困苦)。
- 基督教刚传入时,与罗马自身的异教结合(例如波爱修斯(Boethius)所著之《哲学的慰藉》(On 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四、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 纪元初年教士(Clergy)及俗人(Laity)已逐渐分化。巨城的大主教(Archbishop)势力尤大。
- 311年皇帝伽列里乌斯(Galerius)下令基督教和罗马异教等同(但此人在前任皇帝戴克里先执政时却推动发起了罗马帝国最后且最大的迫害基督徒运动,其转变原因值得思考,待补充),君士坦丁大帝为皇帝中最早信基督教者。后多数皇帝禁异教而崇尚基督教。
- 罗马主教良一世(Leo the Great)440年就任,为罗马城主教第一有势力者,但此时罗马主教尚未成为教皇。
- 狄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最后一册中可见,教士已经非常富有,而且免除徭役、纳税、可以收受遗产等。教士亦有开庭审案之权。后西罗马帝国亡,西部文明存续全赖教会维持。
五、东罗马帝国
- 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作为第二帝都,当时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原因是位于西部的罗马无法对帝国东部实行有效管理),但并无分裂帝国之心。后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于395年命令其二子分管东西,亦未心存分裂(尽管许多人将其视为东西罗马分裂的标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随后两帝并立,但法律仍需共同同意,仿佛一国。
- 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存续千年之久,直到奥斯曼人入侵(1453年灭亡)。
- 东罗马受希腊影响更深,而且受东方诸国影响较多,因此言语、文字、文明等与西部欧洲均不一样。东罗马在蛮族入侵后保留了文学和美术,而西罗马的古典文学美术则逐渐消亡(直到文艺复兴)。
第三章、日耳曼种人之入侵及罗马帝国之瓦解
一、西哥特王国与汪达尔王国之建设及匈奴之入侵
-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由来已久,但前期并不得逞。后因匈人西迁入欧洲(注意匈人和匈奴人是两个概念,本书并未区分,有部分学者认为匈奴人是匈人的后裔,但至今尚未证实),从而使得日耳曼人大举南迁进入罗马境内。
(匈人西迁路线推算图,匈人西迁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环境变化、社会政治动荡、经济需求等)
- 哥特人(Goth)与罗马人关键战役为378年阿德里安堡战役(Adrianople),罗马军大败,皇帝瓦伦斯(Valens)战死,从此哥特人知罗马军不足为惧,开西罗马帝国瓦解之先声。
- 410年日耳曼人酋长亚拉里克一世(Alaric I,被认为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以西哥特人为主力攻陷罗马城,但为罗马文明所动,并未摧毁其城,且下令不得损害教会及其财产。
- 罗马城陷落使得罗马城内异教徒认为是基督教触怒旧日鬼神之故(此时异教应已被禁止许久,情况如何,待补充)。神父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进行辩解。
- 亚拉里克一世死后,西哥特人进入高卢(Gaul),随后进入西班牙,驱逐了汪达尔人(Vandal)与苏维汇人(Suevi)。由于存在共同敌人,西哥特人与罗马言和,打败汪达尔人,获封高卢南部之地,即未来的西哥特王国,后其王尤里克(Euric)在位时征服半岛大部。
(西哥特王国扩张进程。)
(民族大迁徙地图。)
- 匈人王阿提拉(Attila,被称为“上帝之鞭”)入侵,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合力御之,451年沙隆战役(Chalons)将其击败,随后匈人南入意大利准备进攻罗马城,被教皇良一世劝阻(具体如何,待补充),随后退兵,后阿提拉死,匈人势不复振。威尼斯城接纳北意难民,后成为繁荣城市。
二、东哥特王国之建设
- 西罗马灭亡:476年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要求三分之一意大利土地,皇帝不允,领袖军官奥多亚塞(Odoacer)逐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于那不勒斯,同时将帝国旗帜送往东罗马皇帝,名义上宣誓效忠于东帝,但要求代东帝而统治意大利。
- 后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oric)驱逐奥多亚塞(493年杀之),占有意大利。狄奥多里克此前曾入侵东方领土,但此时已与东帝部分恢复关系。其名义上仍归东帝统治,但甚欲东帝承认其势力。
- 狄奥多里克统治期间,能维持罗马法律和制度。其迁都于拉文纳(Ravenna),至今仍有存留遗迹。
- 哥特人虽信基督教,但为阿利乌派(Arius),实际上与罗马人教义、观念均不和。
三、罗马文学之衰替
此期间西罗马文学衰退,遗留下来文字也往往用词浅薄粗鄙。巨城为蛮族蹂躏或阿拉伯人占据,神庙之古书背基督徒所毁,狄奥多里克死后不久东帝不再供给各城教师,并废雅典之学校。
四、东帝查士丁尼之武功及伦巴第种人之入侵
- 狄奥多里克死后一年,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即位,534年灭汪达尔王国,553年灭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本就为少数,而且信仰异端,故罗马人本就不认同其统治)。
(查士丁尼大帝的征服。)
- 查士丁尼死后,伦巴第人(Lombards)入侵意大利。伦巴第人不信基督,或信阿利乌派,统治野蛮,四处掳掠。但未能统治意大利中南部的东罗马皇帝领土(罗马、拉文纳、南意大利诸地)。后逐渐信仰正统基督教,逐渐文明化。
(伦巴第王国地图。)
五、法兰克王国之建设
- 法兰克人(Frank)和其余蛮族不同:其它蛮族深入罗马国境,而法兰克人以故土为根据,并不远离故居。
- 五世纪初年法兰克王克洛维一世(Clovis,后演变为Louis,被认为是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和法国的奠基人)大败罗马人,领土与西哥特王国接壤,同时向东征服阿勒曼尼人(Alemanni)。克洛维一世于征阿勒曼尼人时改信基督,且为正教,罗马主教不以异族视之。参考资料可见图尔(Tours)主教额我略(Gregory)之《法兰克人史》(History of the Franks)。
- 克洛维一世后击败西哥特人使领土抵达比利牛斯山(Pyrenes),同时附庸勃艮第人(Burgundian)。
六、法兰克王国之政情
- 克洛维一世死后法兰克王国分裂,国君昏暴,但民族发达——四周无强敌入侵。
(克洛维一世去世时的版图及划分。)
- 墨洛温王朝治下的法兰克王国之中贵族跋扈(世家望族、军事新贵)。权力把控在宫相(Major Domus,又称王宫执政)手中,最终墨洛温王朝也因此而亡。
七、蛮族与罗马文化之融合
- 蛮族人数不可高估,最多的西哥特人初如罗马时约四五十万,其余更少(罗马帝国人口估计存在很大的范围,巅峰时期估计从5500万到1.2亿不等)。
- 日耳曼人入罗马后,多操拉丁语,但与拉丁文不同,较其简单。各地方言后发展成诸国语言。同时北部大多保留日耳曼语言。
(当今的印欧语系分布图,其中深黄色为罗曼语族,红色为日耳曼语族。)
-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关系较为融洽,除了信仰阿利乌派者外,均自由通婚,但二者法律不同。日耳曼法无审判、证据、叛军,较为落后。
八、中古时代之事业
日耳曼入侵后,罗马文化衰微,但并未断绝。近代欧洲文明,由上古之文明与中古日耳曼民族之精神及思想混合而成。
第四章、罗马教皇之兴起
一、基督教会得势之原因
- 基督教主张灵魂不灭、死后当罚,与异教的来生无望、及时行乐相对。许多人寄希望于教会而欲死后升入天堂。
- 大礼拜堂(Basilica)一词来源于罗马城中大厅,即市场附近的大型建筑,供市民交易、法官审案、官吏办公。罗马人后来仿此种建筑建造宏伟的礼拜堂,所以借用名称。典型者如圣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
二、中古教会之政权
- 罗马帝国时期,帝国法律由皇帝规定,教会依赖政府援助,故教士无法自由专断。但蛮族入侵后,西罗马瓦解,教士逐渐自立,进一步夺取政府大权。
- 教会行使政府职务并非僭越,当时本就无强力政府,因此权力真空由教会填补。
三、罗马教皇得势之原因及其机关之发达
- 罗马主教成为基督教首领原因:基督教认为彼得(Peter)、保罗(Paul)均在罗马,而且罗马是帝国首都,因此使得罗马主教地位更高。
- 300年前基督教资料难以考证,四五世纪则材料丰富,此时被称为教会文学之黄金时代、神父讲述神学之时代。但神父所研究大多数为神学理论,并非教会组织。
- 良一世于440-461为罗马城主教,是罗马教会史的开端。445年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I)应良一世请求,宣布罗马城主教为教会领袖。451年东欧有迦克墩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认为东都教会地位与西都平等,但罗马教会不承认,为东西分裂埋下伏笔。
- 罗马教皇之名Pope(来源于拉丁文Papa),意为“父”,最初泛指主教,六世纪时逐渐限定为罗马主教,八九世纪时成为罗马主教独有。额我略一世(Gregory the Great)时期宣布罗马主教成为教皇。
- 奥多亚塞、狄奥多里克、伦巴第人等的入侵使得罗马主教被罗马人民视为主人——皇帝远在东都难以提供援助,且意大利其余地的官吏也愿得罗马主教援助。
四、罗马教皇额我略一世
- 额我略一世于590-604年任教皇,此期间皇帝所居的上古罗马城变为教皇所在的中古罗马城。
- 额我略一世与奥古斯丁、安博罗削(Ambrose)、热罗尼莫(Jerome)为罗马教会四大神父,著作代表为《答问》(Dialogues),为一神迹神话集。
- 额我略一世著作丰富,且掌握罗马实权(包括保护意大利中部免受伦巴第人侵略)。同时与外部诸国君主有书信往来,对各地寺院进行管理、传道。
第五章、修道士及日耳曼种人之入教
一、清修主义及寺院制度
- 中古时期,寺院并不限于笃信宗教者,很多为避难者均涌入寺院。蛮族虽然剽悍,但对修道士生命财产多加尊重(蛮族自身也信教)。
- 寺院发达开始于四世纪埃及,热罗尼莫宣传清修主义。东部清规不适用西部寺庙(具体何种差异,待补充),526年本笃(St. Benedict)编订规程,成为西部寺庙清规(Rule)。
- 寺院住持(Abbot)由修道士选举,统辖寺中一切。修道士除了祈祷静坐,均需工作耕种,并且有诵习和教授的义务。修道士需要遵守服从、贫苦及贞洁三种志愿,终身不娶(思想上、组织上两方面原因)。同时禁止苦修过度伤身(东部此前较多)。
- 修道士抄书虽然谬误百出,但对文化保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修道士身任工作后,大众逐渐不再视工作为贱业(奴隶制时期普遍不喜工作)。
- 修道士分清修教士(Regular Clergy)与世俗教士(Secular Clergy)。清修教士负责宗教精神方面,世俗教士负责教务管理、教会财产保存等世俗方面。
- 寺院当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建筑,除礼拜堂、食堂、坐厅、寝室等外,还有花园、菜园、农田等以维持生活,还会有医院和客房医治病人、以便行旅。
二、英伦三岛中之传道事业
- 英伦三岛初为凯尔特人(Celt)所居,凯撒于前55年征服不列颠南部纳入罗马版图,随后五世纪初年被以撒克逊人(Saxon)和盎格鲁人(Angle)为主的日耳曼人占据,建设小王国数个于岛中。
(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国地图。)
- 教皇额我略一世派遣修道士40人赴英国传道,以奥古斯丁为领袖(任命为英吉利主教)。肯特王国(Kent)之后(法兰克王之女)本信基督教,故给予优待,且以旧日罗马所建坎特伯里座堂(Canterbury Cathedral)予之,至今坎特伯里(Canterbury)仍为英国宗教中心。
- 与此同时,爱尔兰人于不列颠岛北部亦进行传教,但二者宗教习惯不同——庆祝基督复活节之期、修道士削发之样式等,均不一致。二者爆发一定冲突(爱尔兰派尊重教皇不愿独立,但不愿改变习惯,且不承认坎特伯里大主教为领袖)。最终664年诺森布里亚王(Northumbria)开宗教大会于惠特比(Whitby),宣布罗马基督教为国教,罗马教会胜出。
- 英岛宗教统一后,崇拜罗马文化,常与罗马往来,建造大量罗马式教堂,古代书籍亦传入。比德(Baeda)所著《英国宗教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为研究当日英国宗教的重要材料。
三、欧洲大陆上之传道事业
- 传道热情随后由英国又返回欧洲大陆。此时克洛维、法兰克等民族已改信基督教,但北部欧洲仍未普及。在罗马教廷之前,爱尔兰传教士已经在欧洲大陆开始传教。
- 罗马教廷718年派遣英国修道士波尼法(Boniface)进入德国传教四年,为罗马教会独霸西欧的关键人物,受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保护,改革高卢教士,同时其欧陆上传道事业使得大量信徒附入罗马。许多主教区(Bishopry)均由其建设,例如萨尔茨堡(Salzburg)、雷根斯堡(Regensburg)、维尔茨堡(Wurzburg)、爱尔福特(Erfurt)等。
(基督教传播示意图,深蓝色为325年已信仰基督教地区,浅蓝色为600年信仰基督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