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日常的群内讨论中,笔者时常会发现群友们为某张卡牌是否“强”而争论许久,最终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除个人理解问题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强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指标,其具体内涵不甚清晰,单纯以之评价卡牌过于笼统。因此,笔者以本文来对卡牌强度的概念进行细化,通过五个子维度来明确——当我们讨论卡牌强度的时候,我们是在讨论什么。
二、期望值
“期望值”是数学上的概念,指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以描述某张卡牌不考虑其它具体因素的情况下“期望”能够获取的收益。期望值无疑是描述卡牌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人也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指标,尽管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期望值对于较早期的卡牌(以时代A为主,时代I某些情况亦适用)意义较大,对于较晚期的卡牌(时代II甚至时代III)则意义小很多。这是因为时代A和部分时代I的情况下双方的游戏面板相对均衡、不甚特化,从而使得不考虑其它具体因素的期望值能够较好地反应出该卡牌带给玩家的收益。然而,随着游戏进程的发展,到了时代II和时代III,玩家的面板通常会呈现较为特化的情景,此时再去考虑期望值则忽视了玩家当前面板的情况,显得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就游戏统计数据而言,可认为较早期(以时代A为甚)的数据中,“胜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领袖的期望值,这也是胜率数据意义最大的时期。
三、上限
如上所述,期望值对于一些具体的面板、特化的领袖,不能很好地衡量卡牌强度,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子维度。笔者认为,“上限”在这种情况下是一个较好的评价指标。“上限”是指该卡牌能够取得收益的上界,但这个上界往往是需要既有信息(面板情况)甚至未来信息(牌序黑牌)进行配合的。
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双方的面板逐渐特化,此时玩家考虑的往往是某张卡牌是否契合自身的面板,而契合面板无疑是能够有较高收益的,此时便是上限大显身手的时机了。例如莎士比亚这个领袖,毫无疑问其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一个笑脸的作用,这使得其期望值显然高不到哪里去,但对于图书馆-剧院型的板子,这个领袖则又能够起到高速跑分、帮助建造城建的作用,此时又收益很大,是谓上限很高。
四、方差
当然,机械考虑上限会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玩家是否能够打出上限。许多情况下,上限不仅仅依赖于玩家可以掌控的既有信息,还依赖于与随机性密切相关的未来信息,这使得许多情况下玩家是无法发挥卡牌最大的作用的,这时候便需要引入“方差”的概念。
方差同样是数学上的概念,是指用于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之间的偏离程度的指标。具体到卡牌而言,与“稳定性”的概念较为接近。如果一张卡牌上限确实很高,但却只有极特殊的情况(特别是许多时候依赖于随机性,在抓取卡牌时并不能很好预测)才能打出上限,那么单纯以上限观之而宣称该卡牌强度很高,则有以偏概全之嫌。
通常而言,越依赖于随机性的卡牌方差越大,当其它指标接近时,方差无疑是小一些好,因为这使得游戏存在博弈空间,而非完全赌某些不可控因素。当然,如果你的局势已经劣势到必须赌随机性,那么你也可以尝试选取方差较大的卡牌(事实上这也是上限的体现)。
五、普适性
“普适性”是指该卡牌的适用范围是否较广,越特化的领袖普适性越低,反之亦然。需要注意,“普适性”与“方差”是相似却不同的概念,易于混淆。“普适性”偏重于与已知信息相关的概念,而“方差”则侧重于与随机性相关的概念,例如特别特化的领袖普适性很低但方差却不一定很高,赌黑牌的领袖方差很高普适性却不一定很低。
之所以笔者将普适性排到较后面,是因为笔者认为值得谈论“普适性”的卡牌往往是较后期的卡牌,而 “普适性”本身对于具体一局游戏是不具有很高的建设性意义的。较为后期的卡牌的“选取率”往往更加体现“普适性”的概念,这也是该数据后期对游戏的具体操作难以构成指导的原因。
六、操作难度
“操作难度”是笔者提出的最后一个衡量卡牌强度的子指标。玩家在进行游戏时,经常会发现不同的卡牌对于玩家本身操作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卡牌的收益是较高的,但其对玩家的操作要求也较高,所需的计算广度、深度同样较高,这就是“操作难度”高的体现。通常情况下,“操作难度”的问题可随玩家游戏技术的不断精进而减小影响,与卡牌本身强度的关系联系较低,因此笔者将其置于最后。
七、各子维度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五个子维度理论上是正交的,但是实践中由于考虑卡牌的平衡性,游戏设计上往往会使得子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最常见的便是普适性较低的卡牌往往上限较高(否则为什么要选择这张卡牌呢),上限较高的卡牌也往往操作难度较高(否则随随便便打出上限岂不是破坏了平衡)。类似的相关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
当然,由于游戏的卡牌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一些不够平衡的卡牌出现,TTA的时间轴设计可使得不同卡牌出现在不同位置,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衡性的不足,无疑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
八、讨论“强度”的建议
明确了“强度”的五个子维度之后,群里许多关于“强度”的争论便迎刃而解了。“强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玩家,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笔者建议,当准备讨论卡牌“强度”时,最好先行明确你所指的“强度”究竟是什么,是期望值,还是上限、方差,抑或普适性、操作难度?如果不明确这点,往往就会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双方争论许久谁都没错,唯独无法达成结论——论题都不一样,论点论据论证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明确了讨论对象之后,若仍存在争论,则可以细究缘由——是双方更加关心的子维度不一样,还是对于具体的某个子维度认识存在差异?这或许不能一定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思路,这便是笔者于五一期间仓促之中写下这篇文章,以供大家参考的原因。
Weida
2021年5月3日